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公司新闻

岁月记忆

发布日期:2023-10-31

       大东15周年庆典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璀璨的灯光,华丽的衣衫,悠扬的歌声,激情的喝彩,还有可口的美食......

       15周年,标志着大东从少年时代跨入了青年时代。而今,从15周年到30周年,大东即将进入而立之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伴随大东度过了这段美好时光。

      那么,15周年往前追溯10年,大东少年时代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是如何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身强体壮的青壮年的?

   

      他们看到你中午才起,却不知你天亮才睡;

      他们看到你荣华围绕,看不到你辛酸奋斗。

 

      人生如茶需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作为一个伴随大东共同成长发展的老员工,有必要将大东少年成长史作一浅浅的、片段的回忆,用老故事激励后来者,以使他们不忘初心,充满热情,砥砺前行。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失了。穿了新衣,点了鞭炮,一年,一岁,渐渐接近,偷偷远离,整理凌乱的思绪......

      从少年到青年,日行月随,我们为前尘往事感叹,没有谁的过去是空白的,再乏味的人生也会有故事充满。

       一孔磨子桥,一座成都城。

      1990年代初期,一些商家开始聚集磨子桥,成都电脑市场开始萌芽。至90年代中期,从跳伞塔到磨子桥一线,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数千家企业驻扎在此,周边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林立,中科院成都分院、核动力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环绕,形成了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一条街”,数以万计的技术人员和各方销售人员、顾客穿行其间......

      在当时,成都的专业写字楼还十分稀少,特别是能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的写字楼更是凤毛麟角。汇集众多企业的“科技一条街”,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写字楼真是一屋难求,炙手可热。

      1996年,在跳伞塔到磨子桥的中间地带,中科院成都分院广场旁,硕大的“大东城”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伫立在一座全新的大楼顶端,周边停满了当时还为数不多的小轿车,人员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

       ——“大东城”,一幢为周边企业、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写字楼就此诞生。

      受中科院成都分院委托,四川大东的全资子公司四川大东物业有限公司负责该写字楼的管理、服务和运营,并将该幢写字楼命名为“大东城”。

      为向入住企业提供贴心的专业化服务,大东物业按照酒店管理模式设立专业部门,包括商务中心、行政部、财务部、管家部、保安部、工程部等,主要管理人员均来自原酒店管理团队,全员接受四川省相关部门的培训,持证上岗,管家部人员和保安着统一制服。

       那个时候,大东集团办公场所就设在“大东城”,和物业公司共用行政和财务,一楼为物业总经理办公室和各部门办公室及库房。为了给客户提供尽量多的房源,董事长和我共用一间套房办公,董事长在里间,我在外间,每间面积也就10个平方左右,条件也十分简陋,也就是办公桌椅加座机,和现在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一旦有客户中意我们的办公室,二话不说,我们就是搬离,把办公室让与客户,印象中除一楼以外,2-6楼我都办过公。

       记得当时移动电话用的是砖头大小的大哥大,但是BB机那可是摩托罗拉汉显的!而且号码十分的吉祥,记得董事长的是008696,我的是002696。

      记得那时集团的交通工具有标致505,奥拓,服饰公司的五菱面包车,当然还有当时全市唯一的一辆大红色本田思域。

      当时,虽然董事长有专职司机,但大部分的外出活动都是董事长亲自驾驶那辆大红色的思域,而我那时还不会开车,我的驾驶技术还是董事长的司机小杨用那辆标致505教会的。

      那时,员工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当时流行的变速山地自行车。

      由于当时周边餐饮十分稀少,如何解决午饭成了天天挠头的事情,又正值青壮年时期,不吃饿得慌,有段时间中午天天吃面,以至于那段时间体重明显增加。

      有时中午闲来无事,也逛逛电脑城,虽然当时并无太多高科技的稀奇玩意,但也可以淘到心仪的CD、DVD、MP3等。

      那个年代,很多交易还是使用现金,记得有时几十万的“巨款”用旧报纸一裹,往自行车篮子中一扔,就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记得当时集团一笔几百万的款项存在工行,被犯罪分子内外勾结伪造印章转走,公安机关和工行省分行保卫部门介入后,告知需等案件破获后才能归还,董事长哪能受此窝囊气,桌子一拍,立马组织了物业公司几十号人到银行去讨要说法。

      回忆那时,虽然工作、生活条件不能和现在相比,但也是乐趣满满,和董事长飙车重庆,半夜飙车高歌,凤栖山的溜车,朋友们的酒吧KTV聚会和郊游,和服饰公司管理人员的麻将聚会......

      当时,“大东城”最大的客户是美国普惠和成发集团合资的艾特航空,大概租了小半层吧。一天,一个大概叫美国中国文化中心成都联络处的团体来到“大东城”,声称要租下一整层作办公用,众所周知,单个企业或机构大面积租赁最受物业公司欢迎,因此,我们热情的接待了这一帮人,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大东城”的设施、服务和费用等,他们是相当满意。但这批人前脚刚走,后脚就来了几个成都市国安局警官,声称美国中国文化中心涉嫌对国人洗脑,“大东城”周边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最好不要他们在此区域设立办公场所,此情况我们向董事长汇报后,从国家安全利益考虑,从大局出发,董事长果断的牺牲我们的利益,拒绝了美国中国文化中心的入住意向。

       在“大东城”的时期,四川大东也是较早涉足金融、资本领域的民营企业之一,四川大东和工商银行联合在“大东城”开办了工商银行大东城储蓄所,其经营和人员均由四川大东负责;集团的下属企业也涉及当时非常火爆的企业产权分割交易业务,还记得当时经常和助手骑着自行车巡查设在全市的各销售网点;同时期集团涉及的业务还有蓄电池的生产销售、服饰的生产销售等等。

      管理“大东城”期间,我们和科分院院长林祥棣院士等领导和相关部门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新旧世纪之交,大东总部迁址华达商城,标志着四川大东也迈入了新的时代,新的业务、新的征程、新的飞跃就此展开......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回首往事,日子中竟全是斑斓的光影,记忆的银屏中,曾经心动的声音已渐渐远去。

      轰轰烈烈,未必是真心;默默无声,未必是无心。平淡中的相守,才最珍贵;简单中的拥有,才最安心。

      从青春少年成长为青年,时间是个让人感叹的东西,很多事情都会在时间的流逝里让人成熟。

      不忘初心,依旧充满热情,我们还是那个曾经的少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愿我们在渐行渐远时不忘初心,不失纯真。

                                                                                                                                                                                                            王建